上海5月1日电 题:隐藏在徐家汇“复古”注音背后的海派文化源头
作者 谢梦圆
耗时近10年筹备建设的徐家汇书院,一经开放就拥有了持续性的超高人气,为上海再添重要阅读地标。近日,开放四个多月的徐家汇书院因为牌匾注音“ZIKAWEI”引发热议,有网友认为,应将其改为汉语拼音“XUJIAHUI”。
著名语言学家、原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钱乃荣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,辛亥革命前全国范围内并未统一官方用语,各地人民使用的都是方言,故当时上海地区以上海话为社交语言。
另外,据华东师范大学教授、上海市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徐子亮介绍,在《汉语拼音方案》出台前,中国并没有给汉字注音的统一标准,所以在晚清至1958年间通行着很多不同的注音方式,如威妥玛式拼音法、邮政式拼音、粤语拼音、注音符号等。
清末上海开埠后,很多法国传教士来到土山湾(上海曾经的重要地标,位于现在上海市徐家汇南部)。钱乃荣认为,当时这些法国人为学习当地方言,于是用法语发音拼出了上海话“徐家汇”的发音,且彼时上海话还会区分尖团音,所以“徐”字发音为“zi”。
语言是文化的载体,在徐子亮看来,语言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内涵,人们可以从语言中寻找到文化和历史的演变轨迹,“‘ZIKAWEI’这个注音其实就已经把沪语方言的历史给保留下来了,所以我觉得这样注音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。”
回顾上海历史,就无法回避其近代以来和西方的“纠缠不清”,而现在的徐家汇地区就是海派文化的源头。
“徐家汇是中西文明交流的地标,‘徐’就是来自‘开眼看世界第一人’的徐光启。”徐子亮说:“他和利玛窦合作翻译了《几何原本》(前六卷),可以说是把西方的理科引入了中国。然后他的后人就居住在埋葬他的地区,这里后来就成了徐家汇。”
“土山湾地区在1843年上海开埠后成为海派文化最重要的发源地,这里出了中国第一批非常有名的海派文化人物,比如说创办复旦公学的马相伯和很多著名的画家。”据钱乃荣介绍,土山湾画馆曾创造出辉煌的成就,“有很多学生先后在土山湾画馆接受西画的培训,这里出去的作品也遍及了很多地方,包括国外。著名的海派画家任伯年、张聿光、杭稚英,中国第一名水彩画家徐咏青、雕塑家油画家张充仁都接受了土山湾画馆的教育。徐悲鸿也曾经间接受到画馆的影响。”
徐悲鸿曾撰文《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》,在回顾中国西画运动时评价土山湾画馆:“上海徐家汇亦其根据地之一,中西文化之沟通,该处曾有极珍贵之贡献。土山湾亦有习画之所,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。”
画馆只是土山湾“群星”中的一颗,历史上徐家汇地区的精彩绝不仅限于艺术领域。徐家汇观象台成立于1872年,被誉为“远东第一气象台”,是中国唯一的百年气象站,见证了中国近代气象发展历史。1847年由天主教耶稣会创办的徐家汇藏书楼,是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。创办于1850年的徐汇公学,是天主教最早在中国创立的教会学校之一,被称为“西学东渐第一校”,是中国第一个开设数理化课程学校……
无论是明末的“西学东渐”,还是近代中西文化的大规模交流,都在徐家汇土山湾城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。“ZIKAWEI”不仅是简单的“复古”注音,隐藏在背后的是土山湾的藏书楼、印书馆、唱片、彩绘玻璃等艺术荟萃地,是藏书楼、气象台、徐汇中学等文教高地,更是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