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军事详情

走进东部战区海军某中队重装潜水员战位:深潜,战斗在水下

来源网络2023-05-05 00:51:37 23

  记者走进东部战区海军某中队重装潜水员战位——

  深潜,战斗在水下

  -本报记者 洪 治

记者洪治穿戴潜水装备下水。张 滨摄

  近日,记者来到东部战区海军某机动救捞中队,恰逢多功能潜训馆开展重装潜水课目训练,记者便以“见习潜水员”身份参加了这次训练。

  走进多功能潜训馆,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个按深度划分区域的潜水池。池水清澈见底,粼粼波光下,潜水员作业动作清晰可见。这种环境有利于教练员进行岸上指导、精准施训。

  池边,一名潜水员正在换装,记者按教练员要求认真观摩学习动作要领。很快,换好作训服的潜水员在几名战友帮助下,穿上连体潜水服、背上氧气瓶、戴好潜水头盔。随后他走到池边,抱着管线的战友紧随其后,麻利地检查管线余量。

  一切准备就绪,“噗通”,潜水员跳进池中。

  “这个课目看起来并不难。”不断在心中重复着刚才看到的步骤,记者跃跃欲试。换装时,记者按规定穿上连体潜水服,并用力把拉链拉牢,又仔细检查了手腕、脖子处的密封情况。

  着装完毕并确认通信正常后,记者双腿发力准备起身,结果屁股刚离开座位,就被笨重的装备生生“拽”了回去。

  “真是看时容易做时难!”记者暗自思忖,重新调整呼吸,双手和大腿同时发力,配合腰部力量,再一次进行尝试。

  “这身装备可不轻!”站起身后,记者不由得感叹。在训练前的理论知识学习中,记者了解到,相较之前的老式装备,如今身上穿的这套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装备已是轻便了许多。

  受制于潜水装备,记者只能缓慢前行。走到池边,自知无法像战友们那样“潇洒”一跳,记者便小心翼翼地顺着扶梯下水。随着身体一步步往下探,水压迫着潜水服,记者体会到了明显的束缚感。

  入水后,预想中迅速下沉现象没有出现。等到水没过脖子处,记者的身体竟然漂起来了。

  “按下排气阀。”记者按照教练员指令迅速按下阀门,明显感到有气泡冲撞手指,紧接着身体慢慢沉了下去。

  待脚触到池底,记者又听到“下蹲放气”的指令,便手按排气阀慢慢下蹲、缓缓迈步。孰料,腿迈开的一瞬间,身体却不受控制地倒向了一侧。

  正不知所措时,记者突然回想起下水前教练员的叮嘱:“水下阻力大,行动慢很正常。水下前进不能靠走,而是要俯下身用双手双脚爬。”

  记者立即稳住身体、定下心神,默念动作要领并尝试前进,但无论如何发力,行动依然很缓慢。

  很快,重装潜水课目训练接近尾声,记者拖着疲惫的身体上岸,按流程卸下装备。跟不上其他战友的训练速度,记者有些沮丧。

  “若是在海里,最怕遇到的是海流。流速不快时,能靠双手插进海底泥床稳步前进;流速稍快,就要现场灵活处置。”仿佛看出了记者的心思,副中队长丁铁柱解释说,“所以我们训练的每个课目都要求加快速度,以便应对突发情况。”

  在接下来的水下搬运、螺栓安装等课目训练中,记者见证了一名合格潜水员的速度——相同时间内,新潜水员费力只能拧好两个螺栓,而素质过硬的潜水员可以把两节管道连接好。

  “对潜水员来说,水下作业就是战斗,冲锋从下潜那一刻开始。”丁铁柱介绍说,58年前这个中队受命支援南京长江大桥桥墩建设。老一辈潜水员涉深水、战艰险,高标准完成了任务。多年来,一代代潜水员传承前辈精神,刻苦训练、屡建奇功,中队先后被表彰为“全国新长征突击队”“水下防救模范中队”等。

  看着战友们娴熟的动作、认真的劲头,记者感受到了战斗精神的传承。

  前往加压舱进行深潜模拟训练,是记者此次参训的险难课目。

  从外观看,加压舱像一个巨大的胶囊。为了能直观感受舱压变化,记者随身携带了几个空瓶子走进舱门。随着舱压升高,记者的鼓膜有些胀痛。

  起初,记者企图通过咽唾沫等方式缓解不适,但效果不佳。眼见窘状,经验丰富的中队长陈红义传授了几个小技巧,帮助记者适应环境。

  其间,记者专门留意了空瓶子和周围环境的变化:增压到5米水深时,瓶子变形了;15米时,挥动手掌能感到空气的黏稠感;20米时,瓶子被压扁了。

  “官兵训练一般潜到50米。”得知自己第一次参训仅下潜至20米后,记者有些失望。但教练员说第一次进舱能取得20米成绩已是不错后,记者又有了信心。在评估自身状态后,记者提出增加水深,挑战自己。

  增压继续。20米,25米,30米……尽管此时已经大汗淋漓,但记者因不断增长的数值越来越兴奋。

  “停!”突然而来的叫停,让记者有些失落。陈红义郑重地解释道,记者的兴奋感是因体内氮气含量过高导致的“氮麻醉”,出现这种情况意味着身体到达极限了。等气压恢复正常后,记者方才感到身体特别疲惫。

  在训练间隙记者得知,潜水员们除了模拟训练,大多时候要置身陌生海域。援潜救生、沉物打捞、水下安保……他们从未停止向极限深潜发起挑战,在一次次冲锋中将誓言镌刻在战位上。

  复盘自己在重装潜水员战位训练的全过程,记者不禁对战友们肃然起敬!

  记者手记

  一寸水深一寸功

  海军潜水员是挑战自然与身体极限的特殊兵种,每一次入水,都是一次能力大考。深潜之路,一寸水深一寸功,通过潜水训练,我对这一兵种有了更深的认识。

  水深一寸,险多一分。模拟下潜30米,我的感觉可谓“刻骨铭心”。而对于潜水员战友们来说,比这更难的训练都是家常便饭。参训中,目睹战友们在训练中一丝不苟、严苛细致,生活中情同手足、相互扶持,记者深受触动。

  军人只有两种状态:打仗和准备打仗,准备越充分,打仗越有胜算。训练中听潜水员们说的最多的就是,与险难相伴要有科学可靠的应对方法,更要有不惧风险的胆识魄力和战斗精神。现在装备先进了、训练条件改善了、保障有力了,更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,在日常点滴中把本领练精练强,关键时刻才能勇闯深海、搏击风浪。

  基层土壤肥沃,蓄积强军力量。基层部队战友们的故事也激励着作为战地记者的我,深入一线、走进战位,不断增强自己的脚力、眼力、脑力、笔力,用沾着汗水的文字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,用冒着硝烟的影像记录新征程练兵场景,以崇高的使命、紧迫的步伐、如火的激情、崭新的面貌,不断书写一名军事新闻人的青春篇章。

【编辑:苏亦瑜】
标签:
随机快审展示 刷新 快审榜
加入快审,优先展示

加入VIP

提交站点
提交文章
提交小程序
提交公众号